中国卫生法制

口臭并非总因不讲卫生,还可能是4种疾病所致!

 

在生活中,口臭是困扰很多人的问题。不仅影响健康,还容易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造成一些小尴尬。口臭是指从口腔或其他充满空气的腔体(如鼻子、鼻窦和咽部)散发出的气味。研究表明,全球有10%~65%的人患有口臭,严重影响人们的心理和社会活动。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口臭的日常护理。


口臭的成因及分类

说到口臭,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吃过大蒜、洋葱等刺激性食物后口中的异味。事实上,食物产生的口臭大部分是生理性的。当你不吃这种食物时,嘴里的刺鼻气味自然会消失。因此,根据临床分类,口臭可分为生理性口臭和病理性口臭。

生理性口臭是指在身体没有发生病理变化的情况下,由于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而引起的短期口臭,如韭菜、臭豆腐等刺激性食物。这些食物含有硫化物成分,食用后口中会残留异味;烟草不仅含有挥发性硫化物,还会使口干、引起牙周病、引起口臭;早上起床后的口臭也是生理性口臭,唾液有抗菌、杀菌、口腔清洁的作用。睡觉时,由于唾液分泌减少,抗菌作用减弱,产生大量挥发性硫化物、氨等物质,可引起一过性口臭;卫生习惯会导致大量食物残渣长时间嵌在牙齿中。口腔细菌发酵分解后,会产生大量挥发性硫化物、吲哚等物质,会引起口腔异味。也可以使用食物残渣和脱落的粘膜上皮细胞。舌背上的舌苔和牙菌斑增多,导致口臭;长期熬夜、失眠、饮酒、吃肉等都会引起生理性口臭。


病理性口臭是指身体发生病理变化而引起的口腔异味,主要是口腔的病理变化以及许多与全身性疾病有关的问题。根据病变的不同,病理性口臭分为口腔性口臭和非口腔性口臭。

1.口腔口臭

我们的口腔中有大量的微生物,主要是革兰氏阴性厌氧菌。当这些细菌分解蛋白质底物如硫、氨基酸时,会产生挥发性硫化物、氨、有机酸等物质,从而产生口腔异味。研究发现,80%~90%的口臭源于口腔局部感染;当口腔内有蛀牙,即龋齿时,细菌会在龋齿内大量繁殖,产生大量挥发性硫化物产生异味;舌苔还可增加挥发性硫化物 研究表明,口臭的程度与舌苔的厚度和面积显着相关。急性呼吸道感染,如普通感冒,会导致舌苔增厚。舌苔越厚,越容易形成厌氧环境,有利于厌氧。细菌的生长导致挥发性硫化物的产生,从而导致口臭。患牙龈炎、牙周炎时,常表现为牙龈出血、炎性渗出物增多。厌氧菌发酵分解血液和炎症渗出物。中等有机成分会产生挥发性硫化合物并产生口臭。

保持口腔卫生,减少口腔感染,可以有效减少口腔引起的口臭;使用正确的刷牙方法,刷舌头和上颚等都可以减少口臭;饭后用清水漱口也能有效清洁牙缝,减少口臭;也可以使用漱口水,可以抑制或杀灭病原菌,但不建议长期使用抗菌漱口水,以免造成口腔菌群失调。


2.非口腔性口臭

非口腔性口臭主要与胃肠道和呼吸系统有关。不同的疾病会导致不同的口腔气味。

比如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嘴巴会有酸味;

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口气有丙酮味;

肝病患者 他的呼吸有臭味;

一名肾病患者呼出有氨味的气体。

具体来说,非口腔口臭分为胃口臭、肠口臭、呼吸系统等原因引起的口臭。例如,口臭是胃或食道反流的常见症状。胃内容物反流通过食道上括约肌溢出到口腔,造成口咽黏膜破坏,引起口咽部炎症和感染,使口腔内有害细菌滋生,发酵腐烂并导致口臭。此外,幽门螺杆菌也是导致口臭的原因之一。


肠道疾病会产生氨类刺激性气体,直接导致口臭。此外,肠道菌群失调也是导致口臭的重要原因。当肠道功能正常时,肠道内的益生菌,如双歧杆菌、乳酸杆菌等,可将低聚糖、果胶、纤维素等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,如醋酸、丙酸、丁酸、并降低肠道内的pH值,抑制病原菌的繁殖,维持益生菌的代谢,维持肠道菌群的稳定状态。除部分短链脂肪酸停留在肠道内发挥直接作用外,大部分短链脂肪酸被肠黏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,输送至全身各部位发挥作用。一些短链脂肪酸通过肺部的气体。交换通过气管输送到口腔并发挥抗菌作用。

营养性肥胖、2型糖尿病、脂肪肝等会引起肠道菌群紊乱,减少益生菌的短链脂肪酸代谢产物,改变通过循环到达口腔的量,导致口腔内菌群紊乱,有害细菌大量滋生,食物残渣发酵分解产生大量挥发性硫化合物,造成口腔异味。便秘也可能导致口臭。此外,呼吸系统引起的口臭多与鼻窦炎、扁桃体炎有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