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卫生法制

博览之窗

 

毛泽东:一生都在倡导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

爱国卫生运动是一项旨在预防和减少疾病,保护人民健康的群众性卫生运动。在革命战争时期,毛泽东就曾多次倡导 “开展群众性的卫生运动”。1933年,毛泽东在长冈乡调查时指出: “疾病是苏区中一大仇敌,因为它减弱我们的革命力量。如长冈乡一样,发动广大群众的卫生运动,减少疾病以至消灭疾病,是每个乡苏维埃的责任。”1945年,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: “所谓国民卫生,离开了三亿六千万农民,岂非大半成了空话?”1950年春,全国军民联合开展了春季防疫运动,取得了很大成绩。1952年春,美国对我国东北发动细菌战。为此,毛泽东发出了 “动员起来,讲究卫生,减少疾病,提高健康水平,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”的口号。

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,爱国卫生运动进入到了新的历史阶段。其间的爱国卫生运动以 “除四害、讲卫生”为主要内容。1955年,毛泽东在修改 《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(草案的修改稿)》时写道: “除四害的根本精神,是清洁卫生,人人振奋,移风易俗,改造国家。”毛泽东在中共八大预备会议上说: “过去说中国是 ‘老大帝国’‘东亚病夫’,经济落后,文化也落后,又不讲卫生,打球也不行……总而言之,坏事不少。但是,经过这六年的改革,我们把中国的面貌改变了。”1957年10月,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又说:“除四害是一个大的清洁卫生运动……如果动员全体人民来搞,搞出一点成绩来,我看人们的心理状态是会变的,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就会为之一振。”

(维之摘自 《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》2019年第11期,王弢文)

中央苏区时期的“有盐同咸,无盐同淡”

20世纪30年代的中央苏区,因为长期缺盐,人们食欲不振,四肢无力,甚至有时突然昏厥。缺盐,是国民党军事“围剿”加经济封锁的结果。

当年中央苏区关于食盐最有名的一句话是, “有盐同咸,无盐同淡”。食盐供给,人人平等!有一次,罗荣桓从前线带回两担优质海盐,分配给每位中央领导3小包,但在毛泽东的带动下,两担海盐全部送去了红色医院。

电影 《闪闪的红星》中有个细节:潘冬子巧妙地把盐化成水,躲过敌人的搜查。潘冬子是虚拟人物,但送盐方式是真实的。故事发生在最为艰难的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期间。那时,敌人采取各种办法封山,但群众利用开禁日上山打柴的机会,带些粮食、盐、咸鱼和报纸、情报,在深山里到处丢,让游击队去拾。靠近大山的村子,敌人来时,群众就在墙头、窗口等地方做暗号,游击队看到暗号就及时避开了……

今天的江西宁都,饮食有一个特殊之处:所有的汤里,都不放盐。那是因为当初宁都人为了支援红军,倾尽全力,没人舍得往汤里放盐…… “喝清汤”这个习惯,就此传了下来。

(筱蕾摘自 《新华每日电讯》2018年6月29日,关山远文)

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运用全局思维领导“米棉之战”

新中国经济工作面临的突出难题是遏制通货膨胀,稳定物价。陈云认为,解决问题的办法必须是全国一盘棋,统一物资调度,解决物资供应问题,打击投机商,逐步遏制通货膨胀。

遵循这样的思路,陈云领导了著名的 “米棉之战”。他意识到:稳定物价的关键是抓住 “两白一黑” (即大米、纱布、煤炭)。因为这些东西是城市的 “命根子”,也是投机资本冲击的主要对象。从1949年11月中旬开始,陈云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粮食和纱布等重要物资,在上海、北京、天津等城市大量低价抛售。投机商人争相购入,甚至不惜借高利贷。在大量购进粮食和纱布之后,价格不涨反落,最终投机分子血本无归,纷纷破产。上海乃至全国的物价开始稳定下来。1950年春节前夕,投机分子疯狂囤积粮食,期待着年后大赚一笔。陈云未雨绸缪,在全国范围内周密布置了统一调度粮食的工作。春节过后,粮食仍然源源不断地进入上海等大城市,价格不涨反跌,投机商被迫在亏本的情况下把囤积的大米全部吐了出来。

在全国一盘棋、统一物资调度的过程中,也存在不少阻力。有些地区的领导干部担心粮食运走后本地区物价上涨、农民缺粮食,不愿意外运粮食。比如,常州不肯把粮食运往上海,赣东北对杭州也搞封锁。陈云对此提出了严肃批评,明确要求各地区要顾全大局,打破封锁,让物资自由流通。他指出: “地方如果都各自打算,分散使用力量,就不能应付目前这个局面。”